燃气资讯2024年第4期(总第451期)
国家:中国石油、中国海油两大CCUS国家重点科研专项启动!
能源:国家能源局《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
行业:燕郊爆炸的背后:城市天然气管道正带病工作,爆炸纯属偶然间的必然结果
杭燃:以“演”为防、以“练”备战
资讯:液化天然气市场信息
内部资料免费交流 | 杭州市燃气集团有限公司 科技信息部 |
汇编 |
中国石油、中国海油两大CCUS国家
重点科研专项启动!
近日,中国海油、中国石油公布两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同时指向CCUS领域技术研发——由中海油研究总院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CO2驱油及封存安全监测技术”,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利用大型油气藏埋存二氧化碳关键技术标准研究与应用”。目前,两项计划的实施方案均已通过专家论证。
值得关注的是,全国两会期间,均为全国政协委员的“三桶油”一把手分别就海底和陆上CCUS技术的发展提出了重要建议。
海洋CCUS国家重点科研专项启动
当前,全球范围内CCUS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海洋将成为CCUS未来主战场。我国海洋CCUS潜力巨大、优势显著,对沿海高排放区实现碳中和意义重大。然而,我国海洋CCUS技术正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理论、技术、装备、产品支撑。3月13日,中海油研究总院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CO2驱油及封存安全监测技术”实施方案咨询审议会在京召开。国家科学技术部责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及CCUS领域专家学者共70余人莅临指导。
该项目由中海油研究总院联合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中海油田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以及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同济大学7家单位合作攻关,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理论研究优势与企业工艺技术优势,实现理论-技术-现场的闭环,助力构建海洋特色CCUS技术体系,切实推动“大湾区”“京津冀”两大经济区域减碳降碳目标达成,为全球海洋CO2综合利用和全时域井-地-海-空立体监测提供借鉴,推动我国海上CCUS技术高质量发展。
项目依托7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平台、二氧化碳提高采收率与封存创新引智基地等4个国际合作平台,设定14项技术目标,预期形成1套理论、2项技术、2个产品、2套装备、1个集成平台。
油气藏CCUS关键技术标准将出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利用大型油气藏埋存二氧化碳关键技术标准研究与应用”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日前在京举行。
该项目由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牵头承担,将全面梳理和总结利用大型油气藏埋存二氧化碳的技术经验,形成关键技术标准,进一步明确在油气藏埋存二氧化碳中的标准化工作重点,为推动二氧化碳埋存技术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中国石油将依托提高油气采收率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能源二氧化碳驱油驱气与封存技术研发(实验)中心等高端实验平台,开展驱油埋存、压裂埋存、埋存监测等关键技术研究,构建大型油气藏埋存二氧化碳关键技术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并在吉林油田、长庆油田等4家油气田企业开展矿场验证,推动中国石油成为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领域的技术创新者、标准制定者、产业引领者。
“三桶油”一把手划重点
目前,“三桶油”持续加码CCUS技术布局。今年全国两会,CCUS技术引发广泛关注,全国政协委员,中石油董事长戴厚良,全国政协委员、中石化董事长马永生分别对陆上CCUS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中石油董事长戴厚良指出,拥有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低成本的新能源、规模化的CCS/CCUS能力的能源超级盆地,具备建设多能互补综合能源供给体系、实现源网荷储高效匹配的优势,将成为引领能源革命、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主力军。戴厚良建议,在鄂尔多斯盆地率先打造能源超级盆地碳中和示范区。与此同时,中石化董事长马永生强调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推动CCUS产业链的示范应用和商业化进程,并加快CCUS管网规划布局和集群基础设施建设。中石化成功建成的国内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也为这一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加强监管为价格管理提供保障
中海油董事长汪东则建议系统性地推动工程示范和产业化发展,设立科技重大专项,优选区域进行大规模工程示范,并建立相关制度和监管体系,体现了中国在海洋碳减排技术领域的深远布局和前瞻思考。
(来源:煤气与热力)
【主持者言】
国家两项重大科研专项的推进,标志着中国在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对于实现国家“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也显示了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的决心与战略布局。
集团高度重视科研工作,下属杭天公司最近也获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燃气聚乙烯(PE)管道NQI关键技术集成应用示范”,杭天公司负责课题四 “燃气聚乙烯(PE)管道NQI技术集成示范应用”,即NQI关键技术在安装和服役环节的集成研究,为应用示范提供燃气聚乙烯(PE)管道安装和服役环节典型应用场景,配合应用推广。这是杭天公司首次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是在承担国家级项目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为杭燃集团今后的科学研究及科研成果的积累奠定了扎实基础。
国家能源局《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深入实施“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十周年,是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全年能源工作十分重要。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保障能源安全,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践行能源安全新战略,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处理好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全局与局部、能源开发和节约利用等关系,着力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着力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着力深化能源改革创新,着力提高能源国际合作水平,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放在首位。持续巩固“电力稳定可靠、油气底线可保、煤炭压舱兜底、新能源高质量跃升”良好态势。保持能源生产能力合理弹性,强化储备能力建设,坚守安全生产底线,有效应对能源安全风险挑战,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用能需求。
坚持积极有力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深入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落实双碳目标,把握好节奏和力度,着力加强供需协同,强化系统消纳,保持清洁能源高质量较快发展势头。
坚持依靠科技创新增强发展新动能。深入实施能源技术装备补短板、锻长板、拓新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强化优势能源产业国际竞争力。加强科研成果转化运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坚持以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发展活力。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深化油气市场体系改革,不断提高能源治理效能。务实推进能源国际合作,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
(三)主要目标
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全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49.8亿吨标准煤左右。煤炭稳产增产,原油产量稳定在2亿吨以上,天然气保持快速上产态势。发电装机达到31.7亿千瓦左右,发电量达到9.96万亿千瓦时左右,“西电东送”输电能力持续提升。
能源结构持续优化。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提高到5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占全国发电量的比重达到17%以上。天然气消费稳中有增,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18.9%左右,终端电力消费比重持续提高。
质量效率稳步提高。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取得新成效。煤电“三改联动”持续推进。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平均利用小时数处于合理区间。推动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持续向好发展。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取得新进展。
二、持续夯实能源保障基础
把能源安全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持续巩固提升油气产量,保持煤炭产能合理裕度,增加战略储备和调节能力,强化区域协同保障,筑牢能源安全保障的根基。
强化化石能源安全兜底保障。深入研究实施油气中长期增储上产发展战略。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推进老油田稳产,加快新区建产,强化“两深一非一稳”重点领域油气产能建设。有序推动炼油项目改造升级。加快储气设施建设,推进地下储气库、沿海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储罐工程。加强油气管道保护。有序释放煤炭先进产能,推动已核准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在建煤矿项目尽早投产达产,核准一批安全、智能、绿色的大型现代化煤矿,保障煤炭产能接续平稳,在安全生产基础上,推动产量保持较高水平。建立煤炭产能储备制度,加强煤炭运输通道和产品储备能力建设,提升煤炭供给体系弹性。
提升电力系统稳定调节能力。印发实施指导火电转型发展的相关政策。推动煤炭、煤电一体化联营,合理布局支撑性调节性煤电,加快电力供应压力较大省份已纳规煤电项目建设,力争尽早投产。推动退役机组按需合规转为应急备用电源。在气源有保障、气价可承受、调峰需求大的地区合理规划建设调峰气电。深入落实《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升配电网支撑保障能力和综合承载能力。强化迎峰度夏、度冬电力供需平衡预警,“一省一策”做好电力供应保障,加大供应紧张和偏紧地区的督促指导力度。优化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布局。推动新型储能多元化发展,强化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行的政策措施。压实地方、企业责任,推动电力需求侧资源参与需求侧响应和系统调节。
提高区域协同保障能力。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等重点区域能源规划落地实施,支持东北等地区能源高质量发展。优化完善政策机制,推动跨省跨区输电通道高质量发展。重点推进陕北—安徽、甘肃—浙江、蒙西—京津冀、大同—天津南等特高压工程核准开工,加快开展西南、西北、东北、内蒙古等清洁能源基地送出通道前期工作。强化蒙东与东北主网联网,推进华北特高压交流电网向蒙西地区延伸加强,提升西北省间通道输电能力,建成华中特高压骨干网架。加快推进西气东输四线、川气东送二线、中俄东线南段、虎林—长春等干线管道建设。持续做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
三、大力推进非化石能源高质量发展
深入落实双碳目标任务,多措并举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优化完善产业发展政策,以能源绿色发展支撑美丽中国建设。
巩固扩大风电光伏良好发展态势。稳步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有序推动项目建成投产。统筹优化海上风电布局,推动海上风电基地建设,稳妥有序推动海上风电向深水远岸发展。做好全国光热发电规划布局,持续推动光热发电规模化发展。因地制宜加快推动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在条件具备地区组织实施“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和“千家万户沐光行动”。开展全国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资源普查试点工作。
稳步推进水电核电开发建设。编制主要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规划,制定长江流域水电开发建设方案。有序推进重大水电工程前期工作。积极安全有序推动沿海核电项目核准,建成投运山东荣成“国和一号”示范工程1号机组、广西防城港“华龙一号”示范工程4号机组等。
持续完善绿色低碳转型政策体系。科学优化新能源利用率目标,印发2024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并落实到重点行业企业,以消纳责任权重为底线,以合理利用率为上限,推动风电光伏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绿证全覆盖和应用拓展,加强绿证与国内碳市场的衔接和国际认可,进一步提高绿证影响力。修订发布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管理办法,持续开展分布式光伏接入电网承载力提升试点工作。研究光伏电站升级改造和退役有关政策。制定实施抽水蓄能电站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促进抽水蓄能可持续健康发展。
四、深化能源利用方式变革
适应经济社会清洁化、低碳化发展趋势,加大清洁低碳能源消费替代力度,协同推进能源产业节能减污降碳,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持续推动重点领域清洁能源替代。加快构建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深入推动交通用能电气化,持续优化城市、公路沿线和居民社区充电网络,加大县域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推动创建一批充电设施建设应用示范县和示范乡镇,探索开展车网双向互动。促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持续向好发展,因地制宜推进超低排放热电联产集中供暖和地热、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供暖,逐步发展电力、工业余热、核能供暖等多种清洁供暖方式,推动具备条件的清洁供暖项目稳妥有序实施。推进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建设,以点带面加快农村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修订天然气利用政策,推动天然气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发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集》,通过典型示范带动转型发展。
强化能源行业节能降碳提效。持续推进煤炭开发节能降碳,加快煤层气产业化发展,大力建设瓦斯抽采利用规模化矿区和示范项目。继续实施煤电“三改联动”,稳妥有序淘汰落后产能。深入探索火电掺烧氢、氨技术,强化试点示范。加强对能效在基准水平以下炼油企业的用能管理,开展炼油行业节能降碳典型案例汇编,引导企业应用先进技术提升能效。推进煤炭、油气行业与新能源融合发展,降低单位产品生产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支持煤制油气项目与新能源耦合发展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规模化示范应用。加大能源资源与伴生矿产协同开发技术研发力度。
加快培育能源新业态新模式。加强新型储能试点示范跟踪评价,推动新型储能技术产业进步。编制加快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有序推进氢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稳步开展氢能试点示范,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拓展氢能应用场景。稳步推进绿色清洁液体燃料发展,有序推动纤维素等非粮燃料乙醇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抓好生物柴油推广应用试点示范。稳步推进生物质能多元化开发利用。推动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实施低碳零碳改造,推广综合能源站、源网荷储一体化等绿色高效供用能模式。因地制宜探索实施新能源微电网、微能网、发供用高比例新能源应用等示范工程。
五、推进能源技术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加强能源科技自主创新,提升能源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持续完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扎实推进“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项目落地实施,做好后续跟踪评价。加强能源研发创新平台管理,落实研发任务,强化日常监督考评。以能源新技术、新业态、新兴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和安全发展为重点,统筹研究设立一批能源行业标委会,加快相关标准制修订,强化标准实施应用。提高能源领域标准国际化水平,支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推动能源技术标准高水平走出去。
加快能源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依托能源领域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关键技术装备创新,组织开展第四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申报和评定,加快示范应用。做好燃气轮机创新发展示范项目中期评估和任务调整,确保示范任务取得实效。持续推进核电重大专项。组织实施科技创新2030—“智能电网”重大项目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氢能技术”等能源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深入论证煤炭、油气等领域重大科技项目。
促进能源新技术应用示范。组织开展能源数字化智能化核心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推进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总结全国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成效,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推进智能化煤矿建设。实施首批国家能源核电数字化转型技术示范项目。探索推广虚拟电厂、新能源可靠替代、先进煤电、新型储能多元化应用等新技术。
六、持续推进能源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健全完善能源法治体系,持续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加大能源监管力度,加强能源电力安全治理,不断提升能源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
健全完善能源法律法规。推动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能源法》,加快修订《可再生能源法》《电力法》《煤炭法》。推动修订电网调度管理条例、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办法、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监管办法、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规定等规章制度。
深化能源重点领域改革。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助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出台深化电力市场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加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推动落实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制定《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基本规则》《电力市场信息披露基本规则》《电力市场准入注册基本规则》,落实煤电两部制电价政策。指导推动山西、广东、甘肃、山东、蒙西等先行先试地区持续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南方、京津冀、长三角区域电力市场建设。深化油气体制改革,推进基础设施高质量公平开放,加强对管道上下载开口工作的指导和约束,加快管网互联互通,支持引导省级管网以市场化方式融入国家管网。
强化能源市场监管。创新能源监管方式,加大监管工作力度,维护公平公正市场环境。在重点省份开展电力领域综合监管,针对电力市场运行中存在规则执行不到位、限制市场竞争、信息披露不到位等问题开展专项监管,强化电力交易和市场秩序常态化监管。加强电网和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监管,提高电网和油气管网设施运行效率。充分发挥12398能源监管热线民生通道作用,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加强电力安全治理。出台关于新型电力系统安全治理的政策文件和防范新能源等新型并网主体并网安全事故重点要求,修订《电网安全风险管控办法(试行)》,研究制定煤电机组深度调峰安全监管措施。加强重点领域安全专项监管,开展能源电力系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以及水电站大坝安全提升专项行动第二阶段工作、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和质量管控专项监管、配电网安全专项行动。持续推进国家级电力应急基地和研究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基于实时数据的电力可靠性管理体系。组织新一轮电力油气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认定,稳妥推进能源行业北斗规模化应用。
七、务实推进能源国际合作
密切关注国际能源形势变化,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大高水平能源国际合作,增强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
提升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巩固发展煤炭国际贸易合作。加强与油气资源国协调,推动务实合作,持续巩固完善平衡多元的油气进口体系。推动与周边国家电力互联取得新进展。稳妥有序推动核电项目国际合作。
有序推进清洁能源产业链合作。构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共赢新模式,深化新能源科技创新国际合作,加强中欧在风电、智慧能源、储能等重点领域合作,推动一批中欧能源技术创新合作示范项目落地实施。开展中国―东盟清洁能源能力建设计划项目交流,推动成立中国―东盟清洁能源合作中心。推进与沙特、阿联酋等国共同筹建中阿清洁能源合作中心,加强在氢能领域的务实合作。
深度参与国际能源治理变革。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和全球清洁能源合作伙伴关系。继续深度参与联合国框架下及G20、APEC、IEA、IRENA、上合组织、金砖、IFNEC等能源领域重要多边机制。持续完善中国―IRENA合作机制建设。积极参加G20能源转型部长会议、2024年IEA能源部长级会议等重要国际会议。组织召开双边对话机制活动。
各省(区、市)能源主管部门、国家能源局各派出机构和有关能源企业,要依据本指导意见,结合本地区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创新性开展工作,加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能源保障。
(来源:国家能源局)
【主持者言】
2024年3月18日,国家能源局印发《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明确了2024年能源工作主要目标,既关注能源生产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又着重推进能源结构的清洁化、低碳化进程,并通过立法、科研和市场手段协同推动能源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由此可见,我国要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才可以打破束缚能源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推动能源市场的公平竞争和健康发展。深化改革开放是激发能源发展活力的关键,杭燃集团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加强新能源研发应用研究,推进氢能、绿色能源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城燃企业科学有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路径。
燕郊爆炸的背后:城市天然气管道正带病工作,爆炸纯属偶然间的必然结果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飞速推进,城市的神经系统已然在地下构建,其中包括那一根根输送生命之火的管道——天然气管道。
在这座看似光鲜亮丽的城市背后,隐藏着一个骇人听闻的现实:城市天然气管道正带病工作,爆炸的阴影时刻潜伏。
这些管道就如同“心脏血管”般,一旦出现问题,整个城市都将陷入灾难。
燕郊3.13燃气爆炸造成7人死亡、27人受伤的事件就是最新案例。
据2023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发生612起燃气事故,其中居民和工商的用户端事故共397起,造成71人死亡;管网事故211起,死亡4人。这些事件背后的已核实的原因,竟然是由于第三方施工破坏引发的事故占比高达85.2%,这让人不禁感叹,这些“第三方”到底有多少“第三方”?
当然目前燕郊3.13燃气爆炸事件报道中称,该次爆燃事故与部分经营者操作不当没有直接关系。
专家们曾经预警过,城市天然气管道的安全性值得大家关注。
同济大学燃气所所长、中国城市燃气协会常务理事秦朝葵一再发出警告,指出一些城市的天然气管道已经严重受损,甚至在地铁的影响下腐蚀严重。
然而,这些警告往往被置之不理,甚至遭到了“漏了再说”的冷漠回应。城市的发展似乎在快速推进,但安全却被无情地置于脆弱的边缘。
天然气爆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技术角度来看,隐患已经显露无遗。
秦朝葵指出,城市中的许多管道都是带病坚持工作,即使进行了隐患排查,也依然存在许多危险因素没有被注意到。管道的腐蚀、锈蚀情况严重,而地铁对管道的腐蚀更是雪上加霜。这种潜伏的危险,就如同埋藏在城市底下的“定时炸弹”,一旦引爆,后果不堪设想。
在面对这些问题时,相关部门的管理显然也存在着诸多漏洞。
管道施工的管理不严格,施工前对地下情况的清楚度不足,导致了第三方施工破坏频发。不同城市对于这类管理的重视程度也不尽相同,有些城市甚至连基本的备案制度都没有完善,让施工成了一场对地下管线的盲目摸索。这种管理上的漏洞,直接导致了燃气安全的风险不断攀升。
而在技术层面,更是一片混乱。
管道的施工质量无法得到有效监管,设计、施工、运维环节都存在着诸多漏洞。即便是在施工中,也存在着诸多隐患被忽视的情况。两根管道对接时,出现巨大错位的情况屡见不鲜,而施工队为了尽快完成任务,往往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然而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却在无形中增加了安全隐患的风险。
更为严重的是,燃气行业的专业人才严重匮乏。
20年来,专业人才的培养一直在走下坡路,而对于燃气行业的理解与认知更是不足。目前国内没有注册燃气工程师,而对于这个行业的规范与标准更是缺乏有效的培训与监管。这种人才荒导致了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无法得到提升,使得燃气安全问题难以根本解决。
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天然气管道的现状可谓堪忧。
虽然我们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安全却成了一个被无情抛弃的角落。天然气管道的爆炸,不再是偶然事件,而是一种必然。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城市的未来将笼罩在黑暗的阴影之下,灾难可能随时降临。
(来源:经济观察报)
【主持者言】
近年来,为遏制燃气事故多发势头,国家加大了燃气安全管理力度。在不断推进燃气安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又接连发生宁夏银川“6·21”特别重大燃气爆炸事故、燕郊“3·13”爆燃事故,燃气安全形势依旧严峻复杂。
城镇燃气多年来积累的矛盾和安全治理上的问题逐步显现,城镇燃气行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安全控制措施没有跟上发展的速度。燃气安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做好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管道设施定期检测与维护、应急响应机制建设完善、信息化与智能化升级、安全教育与宣传普及、强化监管与追责机制等方面工作,杭燃集团深刻汲取“3.13”燕郊爆炸事故教训,稳扎稳打,一直在钻研如何探索一条监管用气安全的稳定路径,为保证城市燃气用气安全不懈努力。
以“演”为防、以“练”备战
为提升杭天管网输配分公司燃气抢修应急处置能力与水平,3月21日下午,天目运行管理站联合杭州地铁建设二分公司及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在地铁12号线小和山站开展燃气抢修专项应急演练。
本次演练模拟了施工单位安全员的日常安全检查,检查过程中发现12456#燃气阀门井疑似有漏,随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开展抢修处置。随着总指挥下令演练开始,在我方抢修人员到达现场后,四人一组分工明确,从确认阀门井泄漏情况,到划定警戒范围并用围挡隔离,再到搬运各类抢修用具,全流程紧锣密鼓,力求第一时间控制事态,最终及时消除漏点并恢复正常通气。在各参演单位的密切配合下,整场演练程序规范、组织周密、处置得当,有效检验了各职能部门应急救援处置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
今后分公司也将以此次演练为契机,在强化应急能力的同时,以预防为主为基础,不断加强日常安全管理,尤其是人员的安全培训、隐患的排查处置,作业流程的规范有效,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树立“未雨绸缪早当先,居安思危谋长远”的安全理念。
(来源:杭州燃气集团)
【主持者言】
天目运行管理站联合杭州地铁建设二分公司及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在3月21日下午,地铁12号线小和山站开展燃气抢修专项应急演练,模拟了施工单位安全员的日常安全检查。
一直以来,杭燃集团各单位为保障燃气平稳供应和市民用气安全,开展了多次燃气抢修专项应急演练。无数次的演练是为了出现危险时能临危不乱,燃气安全重于泰山,杭燃集团始终贯彻“未雨绸缪早当先,居安思危谋长远”的安全理念,落实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保障杭城的燃气管网安全。
液化天然气市场信息
2024年3月20日,海关总署全球贸易监测分析中心和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原油综合进口到岸价格指数显示,3月11日-3月17日,中国原油综合进口到岸价格指数为143.91点,周环比上涨5.31%,同比上涨10.69%。
最近一周,受地缘政治和美国原油库存减少等诸多利好因素影响,油价整体呈先抑后扬的走势。地缘政治方面,上周乌克兰无人机袭击了俄罗斯多处炼油设施,导致俄罗斯汽油供应受到影响,给油价增添了地缘政治风险溢价。供需方面,需求侧,随着全球经济增速的上调,OPEC和IEA等主要能源机构对石油需求增长前景较为乐观,OPEC预计今年印度的石油需求将增长22万桶/日,达到557万桶/日,比去年同期增长约4.20%,同时预测明年印度的石油需求将平均增长22.8万桶/日,达到约580万桶/日;同时,受美国石油需求前景改善影响,IEA周四也上调了对今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预期。供给侧,美国油气钻机数量增加了7座为629座,但比去年同期减少16.60%,由于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已钻油井的完工,今明两年美国原油产量仍有望创下纪录高点,EIA预计今年美国原油产量将增加26万桶/日,达到1,319万桶/日,令国际油价承压下跌。宏观经济方面,美国2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20%,略高于经济学家预期的3.10%,美国2月PPI同比超预期涨1.60%,创下去年9月以来最高水平,核心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环比也加速上涨,这些数据表明美国通胀压力顽固,并促使市场降低了美联储6月份降息的可能性。在中国、印度和美国经济强劲增长态势的支撑下,OPEC将今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之前的2.70%上调至2.80%,并将明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维持在2.90%不变。EIA周三公布的库存数据显示,美国最近一周的原油库存在连续六周增加后出现下降。截止3月8日当周,美国原油库存环比下降153.60万桶,回落至三周低点4.4699亿桶,比去年同期低6.90%,比五年同期平均水平低约3%。NYMEX的WTI原油期货交付地-俄克拉荷马州库欣地区的原油库存连续四周增加后有所减少。截至3月8日当周,库欣地区的原油库存环比减少22万桶,回落至两周低点3,145.10万桶,比去年同期低17%。截止3月12日当周,ICE的持仓报告显示,基金经理们持有ICE的Brent原油期货和期权的净多头头寸为234158手,较上周下跌1.12%;持有NYMEX的WTI原油期货和期权的净多头头寸为169893手,较上周下跌7.65%。截至3月15日收盘,Brent原油期货价格环比上涨3.97%,至85.34美元/桶;WTI原油期货价格环比上涨3.88%,至80.58美元/桶;上海期货交易所原油价格环比上涨5.54%,至645.80元/桶。
现货市场,截止3月15日,中东基准原油现货估价上涨。迪拜原油现货估价涨至84.97美元/桶,环比上涨1.72%;阿曼原油现货估价涨至84.82美元/桶,环比上涨1.76%。
由于贸易流程原因,我国原油进口到岸价格往往比国际市场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滞后一段时间。近期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将在后期原油进口到岸价格中逐渐显现。
中国原油综合进口到岸价格指数编制由海关总署全球贸易监测分析中心和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合作完成,于2019年12月18日以价格形式首次面世,自2020年9月23日起调整为以指数形式发布,以2018年第一日历周为基期(当周中国原油综合进口到岸价格为3114元/吨,价格指数为100)综合反映上一周我国原油进口到岸的价格水平。这是对我国编制自己的原油标杆价格的有益探索,有利于提高市场透明度,为原油化工市场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有利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及时有效对接,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石油天然气市场上的影响力。
编审:严益剑 评论主持:涂仁晨、姚峥祎
| |
杭州市燃气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杭州市西湖区天目山路30号 网址:http://www.hzgas.com.cn/ |
|